一、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
1.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101101K
专业名称:护理学
2.培养目标
为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本专业立足“健康中国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学校“双六”发展思路,培养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医学、现代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关爱品质、创新精神、基本的临床护理能力、健康教育能力、护理管理能力、初步的科研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能够在各级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等护理专业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具有如下目标预期:
培养目标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与团队合作能力;奉行人道主义精神,珍视生命,关爱护理对象。
培养目标2:具备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慎独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潜质;具有科学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具有运用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护理对象和自身权益的能力。
培养目标3: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医学、现代护理学等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临床护理、护理教学、护理研究、护理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够独立运用多学科知识为护理对象进行护理评估、制订护理计划,熟练规范地实施各项护理常用操作技术及常见病的健康教育与预防保健指导,实施安全有效的整体护理。
培养目标4:具备及时获取护理学科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与趋势的能力;关注当下国家健康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并指导工作。
培养目标5:能够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及保健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等工作,有效实施护理操作,在护理队伍中发挥技术骨干作用。
3.毕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毕业要求如下:
毕业要求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
1.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服务。
1.2正确认识护理学科性质,关爱生命、平等博爱,体现人道主义精神和全心全意为护理对象的健康服务的专业精神,形成以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为己任的专业价值观。
1.3具有科学精神、慎独修养;具有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及终身学习的观念,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符合职业道德标准的职业行为;初步形成成本效益观念,具有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以最小的医疗成本获取护理对象最佳健康水平的意识。
1.4尊重护理对象的价值观、文化习俗、个人信仰和权利;在应用护理技术时应充分考虑护理对象及家属权益,对于不能胜任或不能安全处理的护理问题,有寻求上级护士帮助的意识;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跨学科合作的意识。
1.5树立依法行护和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律观念,遵从医疗护理相关法规,自觉将专业行为纳入法律和伦理允许的范围内。
1.6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体魄,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
毕业要求2:知识要求
2.1掌握护理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与护理学相关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
2.2掌握人体正常结构、功能、人的心理状态及其发展变化,以及生命各阶段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症护理对象的护理知识。
2.3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管理知识。
2.4掌握基本的药理知识、临床用药及药品管理知识。
2.5熟悉影响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及其评估和干预方法,以及不同人群卫生保健的知识和方法,包括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疾病康复和临终关怀的有关知识。
2.6熟悉不同护理对象的基本心理需要及常见临床心理问题的评估和干预方法。
2.7了解我国传统医学的基础知识,初步建立中医护理整体观念、辨证施护。
2.8了解国家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护理学科的发展动态与趋势。
毕业要求3:技能要求
3.1具有在护理学专业实践中人文关怀和有效沟通与合作的能力。
3.2具有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护理评估、制订护理计划及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的基本能力。
3.3掌握基础护理技术、急救护理技术、专科护理基本技术,具有配合实施常用诊疗技术的能力。
3.4具有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情观察和护理能力,以及专科护理技能,包括能初步配合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社区护理的基本能力。
3.5具有初步运用评判性思维、循证实践和临床决策的能力,以保证安全有效的专业实践。
3.6具有应用中医护理整体观、辨证观实施辨证施护的能力。
3.7具有初步从事临床教学的能力,同时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收集的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获取和利用护理学专业信息、研究护理问题的基本技能。
3.8具有运用一门外语阅读护理学文献和简单交流的能力。
3.9具有自主学习和创新发展的基本能力,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健康保健需求。
4.所属学科及专业类别
所属学科:护理学
专业类别:护理学
5.主干学科
基础医学,护理学,人文社会科学。
6.核心课程
人体形态学(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基础护理学、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社区护理学、精神科护理学、护理研究。
7.培养过程及专业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7.1培养过程:标准学程四年,围绕“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凝练专业特色,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专业建设思想,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培养过程中,优化课程设置,早期、持续接触临床,进行科研训练,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完整规范的学科基础知识和护理人文知识体系。
第二阶段:临床护理学习阶段。包括临床护理课程学习、临床护理见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
早期接触临床:整个培养过程贯穿早专业、早临床的人才培养理念。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假期期间进行为期1周的医院或社区志愿服务;第三学期的中后期分别通过临床环境观摩、护理人文感受和临床护理见习观摩等融入基础护理学专业实践;大二暑假学生自联医院、社区或诊所参与1周的临床预见习,如导诊、急诊接诊、健康宣教等,加强护理专业教育,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大三和大四阶段通过临床护理课程见习与毕业实习,实现专业培养与临床专科的对接,完成培养目标的培养要求。
课程思政教育:充分发挥专业课程作为课程思政建设基本载体的作用,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科学研究能力训练:通过实验、实习(见习)等教学环节加强科学实验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了解科学研究工作的一般规律,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指导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也可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
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课程包括《创新创业思维训练》《人工智能与护理创新实践》共2 学分。主要通过开展专业学术讲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等活动,分类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7.2实验(实训)课程:安排在各学期的课程学习中,主要包括医学基础实验、桥梁课技能实训、护理学专业技能实训等。
7.3临床见习:各临床护理理论课开课的同时安排见习环节。
7.4毕业实习:第7、8学期安排42周实习,毕业实习前教育与培训、毕业综合考试各1周。实习科目包括内科护理12周(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等),外科护理12周(普外科、骨外科、神经外科、心胸外科、手术室等),妇产科护理4周,儿科护理4周,急诊科护理2周,重症监护2周,精神科护理2周,社区护理2周,选科实习2周(老年护理实习、康复护理实习等)。实习环节包括实习前教育与培训、科室实习、实习案例书写及出科考核等。
7.5毕业设计(论文):第8学期安排4周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论文开题、撰写、中期检查等工作,贯穿毕业实习全过程。
8.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主要包括课程考核和毕业综合考试。
8.1课程考核:建立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全过程评定体系与评价标准,采用多元化、多方式、多层次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加强形成性评价的应用,及时向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反馈意见。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堂测验、学生作业、课堂讨论、病例讨论、实验(实训)报告、查阅实习手册等。终结性评价包括课程综合考试、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毕业理论考试等,考核内容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综合测试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考试课程终结性评价成绩比例不少于60%,考查课程不少于50%。
8.2毕业综合考试:包括毕业理论考试(50%)、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50%)两部分。
9.学制及毕业学分要求
学制4-6年,修满167学分方能毕业。其中通识教育平台53.5学分,学科专业教育平台81.5学分,实践教育平台32学分。
10.授予学位
按照《烟台理工学院学士学位授予管理办法》之规定,达到学士学位授予标准的,授予理学学士学位。